【中國制冷網】2013年起,我國出現了人口紅利弱化甚至消失的局面。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的傳統制造業普遍出現“招工難”、“招工貴”的問題,這也可能導致中國經濟要過一個“減速關”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我國制造業城鎮就業人員的工資水平在逐年上升,但是相對于第三產業,制造業對人力資源的吸引力較弱,導致制造業在招工時仍然面臨熟練技術工人招聘難、留人難,企業培訓一線工人成本高等問題。
要解決這一問題,就需要考慮人力成本。李克強總理2018年10月24日在中國工會第17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經濟形勢報告時提出,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使廣大勞動者的素質持續提升,技能水平不斷提高,“人口紅利”加速向“人才紅利”轉變,這是中國發展的最大“底氣”。
筆者認為,機器代人、工業生產自動化是解決人力成本問題的關鍵,也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第一步。
要實現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,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是關鍵。制造業向智能化方向邁進,需要實現流水線工人向具有精益生產素養的技術工人轉變,“機器代人”在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。
舉例來說,作為全國電器生產行業自動化程度最高、智能化技術最新的工廠標桿,長沙格力的智能工廠自動化率達到了62%。每天重復機械性工作的一線工人占比減少,類似搬運、取料、包裝、貼標等工作均被機器所取代。機器代人之后,被代替的工人轉向為更高素質的從業者,成為了產品、工藝、IE、設備技術人員。
機器代人不僅是格力在工廠生產中推行自動化的示范,也是其大力發展機器人等智能裝備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初衷。在2019年的央視春晚舞臺上,格力工業機器人默契配合現場演奏的郎朗和二百名演奏家,秀起了音樂才藝,給了全國觀眾一個驚喜。實際上,這支在業界極富盛名的“機器人樂隊”,已經不是第一次登臺表演。在它們完美演奏的背后,是格力工業機器人高定位精度與高配合度的體現。

從2013年進軍智能裝備起,工業機器人就是格力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,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。決定工業機器人定位精度的伺服電機,如同工業機器人的“心臟”。格力研發的工業機器人用高性能伺服電機總體技術達到“國際先進”水平,其中伺服電機功率密度、過載能力等性能指標達到“國際領先”。有了這一技術支撐,我們才能看到格力工業機器人在“春晚”舞臺上自如的演奏鋼琴,也讓它們能夠在自動化流水線上代替工人完成焊接、碼垛、搬運、涂膠、包裝、機器人教學等工作。
實際上,除了工業機器人,格力還自主研發和切實應用了數控機床、智能倉儲/物流等多領域產品,為實現智能化工廠打下堅實基礎。2013年以來,格力電器進行了全面的智能制造升級,累計投入了50億元的專項改造資金,自主研發了8000多臺/套的高端自動化設備并在格力投入使用,累計完成了22000個崗位的自動化升級。
由此觀之,發展智能制造、實現“機器代人”是實現我國制造業升級的必須,也是工業生產步入智能化、自動化的第一步。與此同時,由此帶來的制造業的勞動力素質不斷提升,也讓可持續使“人才紅利”反哺制造業轉型升級,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,讓中國智造更具國際競爭力。
網友評論
條評論
最新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