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國制冷網】2018年購買的冰箱,送貨到家才發現是2014年出廠的。這不是網絡的段子,而是真實發生在上海一消費者身上的事情。四年前的冰箱積奪現在,即便是作為樣品存在,也積壓的太久了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,消費升級、需求變化,產品在更新迭代,但市場庫存的老產品并未消化,家電庫存問題可能比想象中更嚴重。
據媒體報道,上海市民朱先生今年6月在金盛國際家居內的倍科電器購買了一臺冰箱。等8月份家里裝修好,商家在送貨上門后,發現冰箱的表面有一道很深的劃痕。而根據冰箱的出廠編號推算,可以判斷出這臺冰箱應該是2014年生產的。
把四年前的老產品搬出來賣給消費者,別說消費者無法接受,對產業發展和市場的傷害也很大。當前生活水平提升很快,消費需求變化也在加速,反應在家電產品上則是快速的產品創新更迭。聚焦到冰箱產品來說,則是更節能、智能、健康的變化。每年冰箱市場的都會推出幾十款新品,別說四年,可能一年兩年,產品就落伍了。
大部分消費者在選購家電產品時,雖然會比較,但是畢竟不夠專業。如果遇到導購員或者經銷商一“忽悠”,很容易買下過時產品。還有一種情況就是“打折促銷”活動,市場有些促銷活動是為了推新品、旺季搶用戶,但不可否認,很大比例上的促銷活動尤其是商家為主導的促銷,是為了銷庫存。
當然,這種狀況背后還有一個本質根源,就是行業高庫存壓力。廠家出了貨,代理或者經銷商層層進貨,如果原本廠商響應市場需求的速度就不夠快,研發制造有一個周期;再加上分貨、銷售的時間,這一周期就會被大大拉長。何況冰箱市場競爭激烈,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,最終受傷的就是消費者、企業,甚至行業。
不僅是冰箱,眾所周知空調產業也是庫存重災區。在2016-2017中國空調行業高峰論壇上,就有企業和第三方數據機構指出空調行業背負著4000多萬臺巨大庫存。兩年后庫存問題反而愈演愈烈。數據顯示,2018冷年庫存規模預計在4800萬臺左右,數據反增了20%。
這一困境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,一是企業對用戶需求的捕捉不精準,對市場的反應和推陳出新的能力不強,這更多集中在中小品牌中,所以價格戰才在家電市場中屢禁不止;二是傳統層層分銷的代理機制的弊端,呈現在市場上就是壓貨多,庫存難消化等等原因。
如何穩健合理的去庫存,在中國家電行業已經提了好多年,不少企業也探索了自己的模式,比如海爾“人單合一”的推行,再比如奧克斯的“網批”模式,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,試圖找到新的思路。然而真正讓市場和行業杜絕庫存問題,路仍然很長。
網友評論
條評論
最新評論